摘要: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共有52家基金公司进行过自购,累计投入总金额达66亿元。在综合考量了总回报金额和回报率的基础上,近三年来投资效率最高的是汇添富基金公司,累计投入4.1亿元,浮盈6000万元,收益率达14.8%。此外,大成基金、光大保德信、华安基金投资效率也较高,浮盈均超2000万元,收益率超10%
《每日经济新闻》基金周刊通过Wind资讯定制了基金公司自购的独家数据。我们发现:基金公司近3年来总共投入自购的资金达到66亿元,即使区间大盘指数下跌了25%,基金公司的自有投资整体仍捕获了近8%的正收益。而在系统梳理了3年间不同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后,我们希望能接近基金自购的真相,探究基金公司为何热衷自购?作为"投资专家"的他们自购基金收益率究竟如何?他们的自购行为对投资者判断市场是否具有借鉴作用?
近年来,基金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自购"基金产品的消息屡见报端,尤其是作为行业翘楚的公司,申赎的一举一动都会引来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无尽猜想--是多?还是空?然而,绝大多数的信息也仅停留至猜想。
回望2008年6月,在过去的这整整3年的时间中,大盘基本围绕着3000点上下运动,最高攀升至近3500点,最低下摸过1664点。在这3年间,市场也经历了恐慌、希望、振奋和低迷的情绪。而同时在这段时间,也是基金公司自购和赎回非常频繁的时期。
两成净利用于自购
相较于其他生产、商业企业,基金公司的现金流和资金收支情况可以说是极为简单的,同样受到自己行业特性的限制,基金公司闲置资金的投资范围也非常狭窄--除了极少数"买地盖楼"的公司,大部分基金公司只能通过投资旗下基金来理财。
基金公司的自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易方达基金首开先河认购了旗下的基金科汇3000万份;而此后则直到2005年,随着监管层正式允许基金公司利用固有资金投资基金产品,更多的基金公司才开始星星点点地运用闲置资金进行资产管理,自购的基金以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为主;而到2007年随着A股牛市开始,基金公司的自购也更加积极,并将投资重点转移到股票型产品;到了2008、2009年则成为常态,在市场低迷的时期,有基金公司开始用自购新基金的方式以示信心。
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共有52家基金公司进行过自购,累计投入总金额达66亿元--这一数字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2010年有公开财务数据的48家基金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41亿元,净利润为96亿元。如果以规模相近的基金公司经营情况对未披露财务数据的公司进行简单推算,基金行业去年整体营业收入将超300亿元,净利润约120亿元,近三年的总利润约350亿元。也就是说,基金资产管理行业把近三年间约2成的净利润用来投资基金理财了。
虽然这其中包含了基金公司营销方面的考虑,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基金公司的理财途径的单一。
中型基金公司自购最积极事实上,脱离行业整体状况单独看各家基金公司,则会发现投资积极性和投资行为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与预期不太相同的是,并非赚钱最多的基金公司投入自购资金越多,事实上,华夏、嘉实、博时这三大行业巨头近年来似乎并不热衷于投资基金理财,反而大笔赎回了前期投资的产品。华夏基金近两年来一直要应付对大股东中信证券的巨额分红而不断从金融类资产中"抽血";可以想见的是,博时基金在建的"基金大厦"也需要大笔资金支持。
而自购较为积极的则以中大型基金公司为主。包括易方达、汇添富、华宝兴业、广发、大成、华安、兴全等12家公司自购行为较为频繁。
其中投入资金最大的属易方达基金,近三年累计投入11.5亿元,即便算上赎回的份额,其净申购金额也高达7亿元。其投资的类型几乎全是指数型产品。
而华宝兴业基金则是投资次数最多的公司,但单次投资金额并不多,投资标的也较为分散--有业内人士形象地比喻为"撒胡椒面"。
汇添富最赚南方亏得多到目前为止,这三年来累计66亿元的基金投资共为基金公司赚取了5.09亿元(包括已实现盈亏和浮动盈亏),三年总投资收益率约为7.7%--由于每次投资时点和投资期限的不同,这个从总盈利和总成本得出数字并不能准确衡量基金公司的投资效率,只能大致描画出基金自购总投资回报的轮廓。这一数字大幅跑赢同期A股指数表现。
不过,基金公司之间的投资效率相比之下则优劣尽现。
在综合考量了总回报金额和回报率的基础上,近三年来投资效率最高的是汇添富基金公司,累计投入4.1亿元,浮盈6000万元,收益率达14.8%。此外,大成基金、光大保德信、华安基金投资效率也较高,浮盈均超2000万元,收益率超10%。
易方达虽然浮盈金额超过8000万元,但其投资回报率仅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华宝兴业虽然屡屡投入,但总体收益率水平却仅维持在盈亏线附近。
当然,基金公司投资也不是稳赚不赔,仍有少数基金公司近年来的自购出现亏损的情况发生。南方基金近三年累计自购3.4亿元,但截至目前亏损1200万元,收益率为-3.65%。(每日经济新闻)
|